01丨两个故事:一位老师情绪失控,一位老师疑似遇害
2025年5月,网络上接连传出两起与教师惩戒相关的事件,引发舆论分化。
一起是“林某某事件”——一位59岁的资深教师,在遭学生水枪喷射面部后情绪失控,将学生举起悬窗,最终被行政拘留、职业生涯尽毁
而另一边,网络却悄然流传着一则令人不寒而栗的说法:
据网传未被证实消息,河南一名中学教师“杨某某”,疑因没收学生手机而被刺伤,最终不幸身亡。事件传出后,社交平台却几近寂静,未见权威媒体报道,也无官方通报。
两起事件,一者热议如潮,一者静默如谜,反差令人震惊。
02丨惩戒的尴尬:不敢管,不能管,也不会管?
展开剩余80%“打不得,骂不得,管不得”,这句教师圈的“自嘲金句”,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挂在嘴边。
《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(试行)》虽自2021年起实施,明确赋予教师一定管理权,比如适度罚站、当众批评、课后留堂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不少教师仍选择“少说话、少碰触、少惹事”。
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调研显示,超过62.4%的一线教师表示“因担心家长投诉或舆情风险,选择放弃惩戒权,专注讲知识”。
某东部重点初中老师在匿名问卷中写道:
“一罚站,家长拍照;一批评,孩子录音;一句话没说好,网上几百条差评。管得越多,风险越大。”
更让人焦虑的是,一些地方对《惩戒规则》的解读甚至走向了“极端审慎”:
例如,某地教育局在内部通知中,建议“站立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,以免被界定为体罚”;另有学校要求教师“对学生身体不能有任何接触行为”,包括拉胳膊、扯衣领,皆有可能被家长投诉为“侮辱”罚站
03丨权责失衡:惩戒没有安全区,教育也失去了边界
在“林某某事件”中,我们无法为其失控的行为开脱——打人就是违法,这是底线。但在批评他之前,我们也不能忽视引发冲突的整个教学现场。
学生故意使用水枪干扰课堂,是否也该承担起应 有责任?面对挑战权威的行为,教师若不能制止,整个班级的纪律如何维系?
而回到“杨某某”这个仍未证实的案例,即便它最终被证伪,也道出了众多教师内心最真实的恐惧:
当管理风险不断上升,而制度保护却薄如纸片,谁还愿意当那个“为教育负责”的人?
教师不是执法者,他们的管理手段本就有限。一旦惩戒权没有边界支持,所有责任就会变成孤岛——出事了,是老师的错;没效果,是老师的锅;敢管,是不自量力;不管,是不称职。
04丨家校共育,为何成了“对立角力”?
不少家长坚信“我的孩子永远是对的”。这一心理背后,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教育焦虑:怕孩子受委屈,怕影响学习,怕被标签化。
但这份焦虑,却经常演变为“以爱为名”的干涉,甚至动辄投诉、举报、施压。
同时,一些教师认为自己“没有申诉通道”,其实也未必完全属实。
《中小学教师申诉办法》《教师法》等相关文件均明确规定,教师若认为被处分不当,可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,甚至通过司法手段维权。
但现实中,这些渠道往往流程繁琐、耗时漫长,缺乏实效,导致“申诉权形同虚设”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现实悖论:家长投诉渠道畅通无阻,教师维权之路却步履维艰。
教育惩戒的本质,从未是“压制”,而是“引导”。但一旦缺乏信任机制,惩戒便很容易滑向误解、冲突甚至暴力的边缘。
05丨结语:教师惩戒的“模糊地带”,该有人照亮
“林某某事件”之后,舆论再一次将教师推向聚光灯下。而“杨某某”的沉默背后,则是一线教师深埋心底的隐痛
教育惩戒,不该只有风险,没有保护。
我们不需要一个“可以随便打人的教师社会”,也不应该陷入“教师连眼神都不敢多看”的教育荒漠。
解决这个难题,不在于喊几句口号,而在于制度的细化与落实:
明确“合理惩戒”与“体罚”的红线;
建立家校共商机制,减少对立误解;
简化教师申诉流程,提升维权效率;
培养教师情绪管理能力,避免情绪替代教育。
教育不能只有“爱”,也需要“界”。而教师,应该被允许在规则中发光发热,而不是在风口浪尖上左右为难。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